中国央行应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
当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(Shibor)连日飙升,中国银行间流动性危机爆发时,中国央行的态度曾让市场解读为实施“休克疗法”,有市场人士抱怨央行打击影子银行的时机挑选有误。
对此,野村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苏博文(Robert Subbaramen)向本报表示,中国债务危机已经刻不容缓,央行此举正确及时。并且,在他看来,“中国央行应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” 。
“一个正确的做法”
《21世纪》:中国银行间流动性危机揭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问题。很多投资者视其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中国版。你怎么看?
苏博文:中国银行间流动性危机反映出财政失衡问题严峻。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导致该问题。
首先,中国的债务水平比较高。就影子银行来说,其杠杆已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(GDP)的200%。
其次,累积债务的速度比较快。野村证券中国经济学家张智威对此提出了“5-30规律”,即从美国、欧洲、日本等国的历史数据来看,当一国的债务和GDP比率的增长速度在5年时间内超过30%,那么该国往往会走向金融危机。中国将触及“5-30规律”。
最后,中国未来的经济产出在减速。譬如,中国的劳动人口和生产率都在下降。这致使未来走向变得艰难。这也决定了关键在于中国政府的政策。
《21世纪》:李克强总理此前吹风称,“激活存量信贷。”央行此次也一度态度强硬,显示了其“断奶”的决心。在你看来,这次的货币政策是“新官上任三把火”,还是预示真的经济结构改革?
苏博文:我认为近期的紧缩政策是一个正确的做法,它显示出新一届中国政府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,所以才决定打击影子银行。他们看得很长远。
一般来说,每个国家都经历着两个周期。一个是商业周期,事关GDP增长;另一个是金融周期,事关债务、资产等。目前,中国的金融周期呈向上走趋势,走高得有点儿离谱。而另一方面,其商业周期又在下行。这就是中国政府把重心转移到金融周期上的背景。我个人认为,这是个好的决定。否则的话,金融泡沫破裂会导致经济体陷入严重衰退,即“资产负债表衰退”。美国、日本都经历过“资产负债表衰退”。这意味着去杠杆,不再有人想要借款。
中国的新领导人将掌权10年。“资产负债表衰退”显然不是他们想要在任内看到的。所以,他们愿意为避免危机发生而做出调整,牺牲部分GDP增长来换取更平衡的发展。
政策收效需要时间
《21世纪》:到目前为止,尚未发生影子银行“爆仓”。如果央行意在打击影子银行,收效并不显著啊。你怎么看?
苏博文:金融政策的收效需要时间。对金融政策,下一个值得观察的经济指标是中国的广义货币(M2)。5月份,中国的M2增长高达15.8%。这个数值会回归到13%。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,我们预计中国二季度GDP增速将为7.5%,三季度将进一步下滑到7.3%,四季度将下跌到7.2%。
《21世纪》:是不是上届政府的“4万亿”信贷刺激经济政策为中国银行间流动性危机埋下了伏笔?
苏博文:不能这么说。在当时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,温家宝总理不得不释放流动性来刺激经济。现在的情况和朱镕基总理1993年实施“软着陆”的情况比较相似。
“没有完美的时机”
《21世纪》:也有人指责央行此次行动是“休克疗法”。相比之下,美联储在宣告退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(QE3)之前,和市场多次进行了沟通。你觉得,央行在调节市场方面是否应该向美联储学习?
苏博文:不是这样的。国际清算银行(BIS)在年度报告中特地指出,“在过去的10-15年中,各国央行对金融稳定性关切的回应是不对称的。”在发达经济体中,当发生金融危机时,央行往往大幅削减政策性利率。但在危机之后,央行往往在加息上表现得迟疑。
注意BIS的措词“不对称”。所以,我认为,中国央行应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。每个人都知道影子银行的问题,越是对这个问题迟疑不决,问题就越积越大。中国央行应使放贷银行明白风险。否则会导致银行“大而不能倒”的道德风险困境。
《21世纪》:正值美联储透风要退出QE3,资本加速逃离新兴市场之时,中国央行却采取了紧缩政策。这个时机恰当吗?
苏博文:挑选时机的关键在于本国经济状况。譬如,美联储在实行第一轮宽松政策时,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抱怨说,这样会导致新兴市场泡沫泛滥,但美联储依然释放流动性,因为美国经济复苏需要这样做。没有完美的时机。
而且,如果中国央行按兵不动,可能会导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爆发危机,导致全球经济衰退。
对此,野村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苏博
相关公司股票走势
“一个正确的做法”
《21世纪》:中国银行间流动性危机揭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问题。很多投资者视其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中国版。你怎么看?
苏博文:中国银行间流动性危机反映出财政失衡问题严峻。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导致该问题。
首先,中国的债务水平比较高。就影子银行来说,其杠杆已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(GDP)的200%。
其次,累积债务的速度比较快。野村证券中国经济学家张智威对此提出了“5-30规律”,即从美国、欧洲、日本等国的历史数据来看,当一国的债务和GDP比率的增长速度在5年时间内超过30%,那么该国往往会走向金融危机。中国将触及“5-30规律”。
最后,中国未来的经济产出在减速。譬如,中国的劳动人口和生产率都在下降。这致使未来走向变得艰难。这也决定了关键在于中国政府的政策。
《21世纪》:李克强总理此前吹风称,“激活存量信贷。”央行此次也一度态度强硬,显示了其“断奶”的决心。在你看来,这次的货币政策是“新官上任三把火”,还是预示真的经济结构改革?
苏博文:我认为近期的紧缩政策是一个正确的做法,它显示出新一届中国政府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,所以才决定打击影子银行。他们看得很长远。
一般来说,每个国家都经历着两个周期。一个是商业周期,事关GDP增长;另一个是金融周期,事关债务、资产等。目前,中国的金融周期呈向上走趋势,走高得有点儿离谱。而另一方面,其商业周期又在下行。这就是中国政府把重心转移到金融周期上的背景。我个人认为,这是个好的决定。否则的话,金融泡沫破裂会导致经济体陷入严重衰退,即“资产负债表衰退”。美国、日本都经历过“资产负债表衰退”。这意味着去杠杆,不再有人想要借款。
中国的新领导人将掌权10年。“资产负债表衰退”显然不是他们想要在任内看到的。所以,他们愿意为避免危机发生而做出调整,牺牲部分GDP增长来换取更平衡的发展。
政策收效需要时间
《21世纪》:到目前为止,尚未发生影子银行“爆仓”。如果央行意在打击影子银行,收效并不显著啊。你怎么看?
苏博文:金融政策的收效需要时间。对金融政策,下一个值得观察的经济指标是中国的广义货币(M2)。5月份,中国的M2增长高达15.8%。这个数值会回归到13%。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,我们预计中国二季度GDP增速将为7.5%,三季度将进一步下滑到7.3%,四季度将下跌到7.2%。
《21世纪》:是不是上届政府的“4万亿”信贷刺激经济政策为中国银行间流动性危机埋下了伏笔?
苏博文:不能这么说。在当时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,温家宝总理不得不释放流动性来刺激经济。现在的情况和朱镕基总理1993年实施“软着陆”的情况比较相似。
“没有完美的时机”
《21世纪》:也有人指责央行此次行动是“休克疗法”。相比之下,美联储在宣告退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(QE3)之前,和市场多次进行了沟通。你觉得,央行在调节市场方面是否应该向美联储学习?
苏博文:不是这样的。国际清算银行(BIS)在年度报告中特地指出,“在过去的10-15年中,各国央行对金融稳定性关切的回应是不对称的。”在发达经济体中,当发生金融危机时,央行往往大幅削减政策性利率。但在危机之后,央行往往在加息上表现得迟疑。
注意BIS的措词“不对称”。所以,我认为,中国央行应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。每个人都知道影子银行的问题,越是对这个问题迟疑不决,问题就越积越大。中国央行应使放贷银行明白风险。否则会导致银行“大而不能倒”的道德风险困境。
《21世纪》:正值美联储透风要退出QE3,资本加速逃离新兴市场之时,中国央行却采取了紧缩政策。这个时机恰当吗?
苏博文:挑选时机的关键在于本国经济状况。譬如,美联储在实行第一轮宽松政策时,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抱怨说,这样会导致新兴市场泡沫泛滥,但美联储依然释放流动性,因为美国经济复苏需要这样做。没有完美的时机。
而且,如果中国央行按兵不动,可能会导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爆发危机,导致全球经济衰退。
课程推荐
-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
-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
-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
课程班次 | 课程介绍 | 价格 | 购买 |
---|---|---|---|
特色班 | 班次特色 |
290元/一门 580元/两门 |
购买 |
-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
相关文章
无相关信息